2)第三百一十五章 分地移民_广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兼并其实相当严重,大地主大士族比比皆是,拥有成千上万的良田不说,还在想着办法置办田产,一些农民就被逼得破产。

  而在西北,首先是土地面积广阔,到处都是未经开垦的土地,只要稍加开发就是万亩良田。要知道汉朝时的西北,自然环境远远不如现在这般恶劣,土地肥沃,河流宽阔,当时的中国北方有不少大湖大泽,皇帝围田打猎就选择这些地方。

  最关键的一点则是,西北的豪族势力并没有中原那么根深蒂固,他们最多能够称之为豪强而非士族,虽然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不过基本上是不可能和朝廷官吏对抗的。

  太史慈和傅燮两人商议一阵之后,制定出了如下策略。

  首先,从郡守府库之中调拨粮草,周济流民度日,并且派出郡中属吏专门登记,将数万人登记在册,彻底转化为天水郡的人口。

  其次则是要组织民众开荒,正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人不吃饭是不行的,至于军队缺乏粮草,那就难免会重蹈周慎的覆辙,因此必须大力垦荒。

  傅燮是专业人士,处理政务比较拿手,因此太史慈并未多加干涉,仅仅是在指明了大方向,随后就把所有事情都交给了傅燮以及他手下的诸多典农属吏,府库属吏等等。

  郡中官吏当即出发,流民营中顿时排起了好几条长龙,即便是这些属吏加班加点的登记在册也忙不过来。

  傅燮没有办法,甚至把兵曹属吏都借了过来,只要是郡中识文断字,而且还闲来无事的属吏,基本上都被他抓了壮丁。

  而太史慈则是派出管亥带领五百士卒在外游走,一方面是为了威慑乱徒,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维持秩序。

  十几名属吏拼了老命,一口气登记了三天,好不容易才把这些流民都给登记下来。

  而且天水郡还是源源不断的有流民涌入,太史慈忙的这个年也没来得及过,不是关心垦农就是操练军马。

  而傅燮最后则是对他交代,天水郡中总共涌入了流民九千余户,合计三万两千人,再加上之前的原住民,如今的天水郡总共四万余户,人口十六万多。

  幸亏如今西北战事紧急,没人能管,要不然如此大规模的民众迁移,太史慈肯定要遭受非议。不过如今他刚刚打了胜仗,倒是没人会因为这种事弹劾他,估计就算是说了,刘宏也不可能批评他。

  怎么了?你们其他郡县不能安定百姓,民众迁往天水,太史慈保护了他们难道还有错了?

  而且这不光是太史慈身为郡守安定民众的责任,对于日后也很有好处。

  诸葛亮天纵奇才,为啥七出祁山都没能成功,最后魂归五丈原?原因很简单,就是国力不行,蜀汉灭亡时,登记在册的人口不过九十万,而魏国人口在两百万以上,接近三倍的差距,所以魏国的兵员远远超过蜀国。

  特别是在这个没有机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人口的多少就代表着生产力的大小,人口越多的地方经济就越繁荣。

  所以不光是为了完成杨广布置下来的任务,即便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也要求自己必须不计代价的搜罗人口,因为人口就等于兵员,等于粮食产量,特别是在西北,这里的情况和中原不一样,中原是有人没地耕,天水郡则是有地没人耕。

  因此,傅燮专门起草了安民告示:凡是开垦荒地者,前两年赋税减半,第三年后田地归属私人。

  这道命令刚一发布,天水全郡都掀起了垦荒的热潮,不由有的人竟然一口气开辟了近百亩,甚至还有豪强大族也纷纷派遣佃户开垦荒田,傅燮及时禀报了太史慈,并且提出了新对策。

  请收藏:https://m.860bo.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