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六零章 看不见的危险_刀光如月映九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除了刘振峰、白莲留下,刘灭周也留下。

  凤九霄让刘灭周留下自然是要照顾夫人和孩子。

  常子衿是说什么也要上山。凤九霄自然不能说什么。

  李二妮此时和常子衿已经情如孪生姐妹,平时形影不离,这时候自然不想留在山下。更何况,曾咏也是要上山的!

  最终山下是刘灭周、刘振峰、白莲尊者、许武、玉奴、玉儿及五百渝州弟子留下。

  五百人比三百人更让人放心一些。

  除了要保护人的安全,还有那几辆马车以及三床弓弩的安全!

  山风不算强劲。

  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之下,为了不影响大家前进的进度,同时避免有损山盟盟主的形象,进而避免有损整个山盟的形象,凤九霄不得不坐上了滑杆。

  一个瘸子慢慢悠悠的上山,这么多人等你一个是不是有些过分?

  你要想跟上大家的步伐,必然一瘸一拐的跑起来,姿势土鳖,你不怕丢人我们还怕呢!

  言之有理啊。

  凤九霄还能说什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经常这么开导别人,如今别人开导他就听不进去了,那不是刚愎自用吗?

  自己到无所谓,不能让大家跟着自己智丢人啊!

  凤九霄只好对庞十五说道:“”大哥从善如流,今天就听你的,坐。”

  滑竿在唐时也叫“肩舆”。顾名思义,就是简易的轿子。

  《晋书·王导传》:“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轝,具威仪。”

  白居易《东归》诗:“翩翩平肩舁,中有醉老夫。”

  但要说现在的滑竿来历,却是和黄巢有关。

  据说唐末黄巢叛乱之时,黄巢部下的伤兵太多以致担架不够用,于是有人就地砍来竹子制作了简易担架,因为全用滑溜溜的竹竿绑扎,所以称之为滑竿。

  如今滑竿成了川蜀一带富人游山玩水的工具交通。

  这时怎么能没有战直的身影?他不请算来跑过来紧跟凤九霄的滑竿,开始滔滔不绝讲滑竿的故事。

  一轿三人抬,叫丁拐,两人抬,叫对班。

  后面轿夫的视线被轿壳或软扎挡住,须前面轿夫传话告诉路上的情况,这叫报点子或报路号子。如前面路很平直,前面轿夫会大喊:“大路一条线!”后面则回应:“跑得马来射得箭。”

  快要上桥了,前面轿夫会喊:“人走桥上过。”

  后面轿夫则会回应:“水往东海流。”

  如果前面的路弯拐多,前面轿夫会喊:“弯弯拐拐龙灯路。”

  后面轿夫则会回应:“细摇细摆走几步。”

  见啥说啥,既振奋精神,又生动风趣,与船夫号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巴渝一带,乘坐滑竿蔚然成风。

  两个渝州六堂的弟子充当临时轿夫,他们孔武有力,配合默契,行走如风,既快捷而又稳当尤其走起路来一上一下非常有韵律。凤九霄躺在滑竿上,随着他俩前进的节奏跟

  请收藏:https://m.860bo.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