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一七八 大青山_崇祯七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里是大青山的余脉。d-m

  在后世,大青山所在的位置,是在内蒙古和山西的交界处,大部分位于内蒙古境内。

  在内蒙古的南部,长达千里的阴山自东向西绵延横亘,宛如一座巨大的屏障,阴山东与冀北燕山余脉衔接,西与贺兰山、北大山、马鬃山等相通,把广袤的中原大地北疆护佑在它的臂膀之中。

  而这道山脉,也成了数千年来实际意义上中原和北方夷狄中间的一座屏障。南则富庶,北则凶悍。

  而大青山,实际上就是阴山中段的称呼,也是阴山的主体。

  晋北山地丛生,而这一处大青山的余脉,也被南边的汉人百姓们称为是大青山。

  不过说是山地,这里地势却颇为的奇特,并不像是中原或是江南的山地那般陡峻紧凑,而是非常的阔大。

  山峰都并不是特别的高,也不是非常险峻,尤其是面向这大草原那面的北坡,更是平缓。山间遍布着大量由于几千万年的风蚀水蚀作用而形成的残破低山丘陵和面积广大的盆地,在其边缘位置,更是逐渐和大草原连为一体。

  在山麓位置,分布着许多侵蚀残余的低山和众多山沟,雨后洪流破山而出,便在山麓谷口的位置形成了大片大片的?一?本?读?小说冲积平原区。在大明朝刚刚立国之时,正是兵力雄厚,势力高张,夷狄望风而逃。在那个时候,大青山山麓还分布着许多的屯田庄子,有军屯,也有民屯。这些富饶的所在,其粮食产量丝毫不逊色于中原地区。

  而不知道经过多少年的岁月,山沟为流水侵蚀成为宽谷后,便形成了前山与后山的交通孔道。

  这种交通孔道不知道有多少,仅仅是叫得上名头来的,较为大型的河谷就有三四个,适合超过或者接近万人以上的大队人马通行。

  当年的鞑子,现在的建奴,每每都是从这些河谷呼啸而来。

  大明朝曾经花大力气整修边墙也就是长城,但是时至今日,那些花费了几千万上亿两白银修建起来的边墙早就已经荒废了,除了蓟镇之外,宣大两地的长城几乎已经没有兵力驻守了。就算是和建奴正当面,戒备最为森严的蓟镇,也不过是在重要的关口才有士兵驻扎而已。

  而在宣大,采取的措施就是在距离那些交通要道不远的地方,修建堡寨,这就是一个个的城堡,边墩的由来。

  这些堡寨并不是紧紧贴在山下,而是距离那些孔道的出口不远,大约在十几里到几十里之间。而在城堡的更外围,探出去的便是一个个的边墩。

  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两道防御线。

  这个构想本来是极好的——在这个距离上修建堡垒,既能使得堡垒周围有大片的土地供军户耕种以此自给自足,同时也扼守住南下的要路,使得侵略之寇不得不一个硬骨头一个硬骨头的啃

  请收藏:https://m.860bo.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