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朱克融劝降_大唐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是说。

  “那北衙就让我去做。”谭忠捻着胡须道。

  原来,在唐朝幽州节度使和卢龙节度使原本是分离的,是两套军政系统,卢龙本是一个军镇,是隶属于平卢节度使的,不过安史之乱后平卢军放弃了营州、平州,渡海至淄青,由是唐廷其后保留平卢军的军号,但节镇地是却改为淄州、青州、兖州等地(平卢节度使通常兼青州刺史);而卢龙军则升格为节度使,和幽州节度使(即范阳节度使)合并,通常为兼任,全称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支度营田观察、押奚契丹两蕃、经略卢龙军使、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属藩镇历史上罕见的“一节两镇”,慢慢地幽州和卢龙即合而为一,对等起来,“幽,卢龙也”的说法便是如此。

  不过在蓟县城郭里,前身为范阳的幽州节度使有个军府衙署,而卢龙军同样也有个的军府衙署,前者叫南衙,后者叫北衙,按照所统军伍划分的话,前者掌握幽燕牙军及涿、幽、莫、瀛等南线的镇戍部队,重点是防范成德或朝廷方的河东;而后者则掌握北线各州(自西而东依次为妫、檀、蓟、营、平)的“土团”,即幽燕土著子弟组成的防卫队伍,重点是抵御契丹、奚、靺鞨等对塞内的抄掠。

  刘澭身为莫州刺史,自然在南衙内极有发言权,

  至于谭忠,既然是牙军的都押衙,对南衙和北衙里都十分熟稔。

  “极好,高辅师交待,一旦幽燕光复,那么原来军镇在南线的队伍便可裁撤掉,因为大家都是一家人了,没必要互相提防,重点便可北移,专力保守边塞。”朱克融交底。

  当然在高岳信牒中,对幽燕的处分,也足以让刘澭、谭忠满意认可,于是他们纷纷点头。

  “对节下,应当争取为上。”谭忠表示,对刘济也要拉拢。

  朱克融说这是自然,这也是高辅师一再叮嘱的,便请谭押衙先归蓟县,劝诫燕帅为好。

  次日,谭忠决定事不宜迟,便领三百骑直往北而走。

  他带出来的两万兵马,则全都留在莫州,归刘澭统摄。

  莫州往北,一百二十里至涿州,而后再走一百二十里,即至幽州蓟县,快马加鞭,不过两三日的路程。

  南衙中堂里,刚刚就任太师的刘济,在得知高岳已得成德、天雄、横海、义武归顺,重兵压境,而谭忠和刘澭南下的两万士兵,根本不敌,只能龟缩回南门户莫州地,便赶紧将两衙的军将和幕僚给悉数召集来,其中妫州、檀州和蓟州的戍主军使,还要驱马数百里来此,而李纯也被置在堂内,一并议事,宛若在大明宫延英殿问对般。

  结果一商议不要紧,超过半数的军将,都主张降服。

  王武俊、程怀直、田季安和张茂昭,也都算是手握雄兵,一时瑜亮的角色,先前单独一镇都能与我镇相角力,现在高岳已奄有大半天下,节制十万宰堂精锐军队,又得四镇襄助,我们靠什么抗拒?

  此刻“御座”上的李纯的嘴唇剧烈抖动。

  因为幽州的军将能当着他面,大呼投降,说明这群人已根本不把皇统放在眼里。

  如刘济赞同他们的想法,那幽州这么多州,瞬间便要投降了,自己就不得不再走。

  可再走,还能往哪里走?

  请收藏:https://m.860bo.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