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2_我在美漫世界有一个商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周文文知道贾诩在说什么,两汉特有的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指的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

  是中国烛有古代哲学术语,也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

  古人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最具有代表的是汉儒董仲舒,他在答汉武帝策问中作了具体阐述。

  天人感应思想的文字记载见于《尚书·洪范》。

  尚书·洪范别名《洪范九畴》,作者来自于先秦以前诸子的百家,具体是谁无法确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创作年代,来于公元前的周代,但作品的出处却是《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中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其中四书名单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他们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

  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

  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年—1320年)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

  明、清沿袭元制,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出自朱注《四书》。

  《四书》不仅是儒学经典,还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

  在近代,《四书》还被编入小学、中学教科书。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有一说法,儒家本有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春秋》,《周易》。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到

  请收藏:https://m.860bo.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