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60章 白头之因_大魏春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太武帝的嫡孙,也就是太子拓跋晃的长子拓跋濬继位,为安抚鲜卑贵族,缓解民族矛盾,有意放缓了汉化进程,并恢复了佛教。

  但矛盾不可能凭空消失。为帝十三年,拓跋濬最大的政绩就是补窟窿——补太武帝用力过猛留下的窟窿。

  其平定万人以上的宗室、鲜卑及氏族、高车、归附的匈奴等胡族叛乱数以百计,诛杀的胡族大臣得以“千”为单位。

  这全是太武帝留下的烂摊子。

  这十三年,也是北魏最为动荡不安的十三年,史载:国衅时艰,朝野楚楚。

  但效果也很明显:反汉集团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胡汉之间的隔阂日渐淡化。

  之后便是两度临朝称制,摄政逾二十载的北魏冯太后。

  虽然污点不少,宠臣无数,私生活混乱不堪,更因为给男宠报仇,及不愿放权而杀了儿子献文帝(元宏之父),但一点也不能抹杀她对北魏的功绩。

  如果说道武帝立国就定下了鲜卑汉化的基调,但汉化的基础,至少有一半是冯太后称制这二十余年间奠定的。

  其一,班俸禄。

  都已经立国,且入主中原多年,从上到下大大小小的官员竟然没半个子儿的俸禄?

  这种奇葩的现象,在北魏整整存在了近百年,国家没有因此而崩盘,堪称奇迹。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份工资,其代表着鲜卑族的部落式社会结构正式转向汉族封建化社会结构。

  其后,则是均田及三长制。

  班俸禄改变了社会结构,这两项举措,则促进了鲜卑族的社会生产方式。

  说简单点,上层阶级不再采用杀鸡取卵、挖韭菜根这种自掘后路的掠夺方式,而是换成种好了再割这种相对温和,还不怎么费事的手段。

  自此后,鲜卑权贵、官员、部落酋长等胡族集团不得不学习汉人做官、治民、领军的方式手段。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的就接受了汉人的礼仪制度、生活习性,乃至文化。

  其后,则是孝文帝举国汉化,迁都洛阳。

  引起的动荡也不小,如太子、鲜卑族重臣造反,以及元恪登基后元禧等人造反等等,都是元宏强行汉化的矛盾衍生。

  至元宏分定姓族,将八姓为核心的鲜卑贵族融入新的门阀体制之中,与汉人士族结合起来,民族矛盾相对告一段落。

  但新的矛盾又诞生了:世族门阀、地方豪强与中央集权之间的矛盾。

  准确来说,不应该是诞生,而是一直都存在。若追根溯源,至少要追溯到西汉后期。

  东汉灭亡、三国之乱、至东晋灭亡、及南朝改朝换代如吃饭喝水,根源皆在于此。

  其实相对而言,北魏初期这一矛盾不算突出。但为了解决民族矛盾,压制反汉集团,自道武帝起,经过太武帝、冯太后、孝文帝等掌权者前赴后继、孜孜不倦的努力,不但扶持了原有的汉族门

  请收藏:https://m.860bo.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