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85章 王师不侥_大唐马王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哪一次不是吓人几跳、然后再报喜?

  也许这正是检验西州、甚至是太子能力的一次机会,西边的天塌不下来。这样一想,他便把西州的事情放下,专心考虑起辽东战事。

  拿下白崖城之后,唐军面临两个进攻方向,一个是在大军当面的安市,一个是它后边的建安,两处都地险而众悍,离得又近。还有个乌骨城虽然不大、人也不多,夹在两城中间呈犄角之势,三城在战时极有可能会互相支援,可以预料接下来的仗不大好打了。

  在与李靖、李道宗商量的时候,两人的意见也不统一。李道宗认为,安市和建安地势都很险要,但建安粮多而兵少,若出其不意攻之,则破了敌军鼎立之势。得了建安,那么安市在便在囊中了。

  而李靖认为,唐军粮草积于辽东,如果远击建安的话,安市的敌军极有可能从背后断我粮草和归路,真到了那时,恐怕就极为不利了。李靖主张先攻安市。

  皇帝一时不能决,长孙无忌说,“乌骨城的傉萨已经七十多岁了,人又少。陛下如果不决,不妨先攻乌骨城,朝夕可下,也削弱了敌军三足之势。”

  帐下谋臣也有人说,唐军张亮部现在驻于沙城,召之昔至,与大军一前一后夹击拿下乌骨城容易得很。那时直接甩开建安、安市两块难啃的骨头,直接渡过鸭渌江,平壤可得。

  皇帝摇头,对道宗说,“去把使戟的叫来。”李道宗会意,出去唤薛礼入帐。

  这样的场合以薛礼是不该进来参与的,但皇帝有命也就无所谓了。薛礼听了众人意见后,皇帝对薛礼道,“你来说一说。”

  薛礼说,“几个方法都不错……不过我的恩师曾经说过,天子行师不存侥幸。一要出师有名众望所归,二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攻乌骨城、直逼平壤的计策,如果是我与义弟高峻尚可一试。但皇帝千金之躯是不大稳当的。那样的话,安市十万之敌在我军身后,我们心系陛下安危,怎么能安心进击呢?不如先破之。”

  李靖闻听,薛礼之言正与自已不谋而合,不禁问道,“将军老师不知是哪位高人?”薛礼未答,皇帝便说,“不要在这里讲,待我回师后再讲,朕要亲自去见他一见。”

  大军直逼安市城下,城中高丽人倚仗着粮多人多,全然不把唐军放在眼里。他们看见到唐军中皇帝的旌麾,动不动就伏在城垛口后边鼓噪,说些轻漫之语。

  安市城的守将叫做高惠真,是高丽灌奴部的傉萨。他只有三十来岁,生得豹头环眼……只有一只左眼,右眼用一只黑兜儿罩着,胡须寸寸似钢针,手里拿着一对大铁锤,自号“小元霸”。

  高惠真认为以自己的本事,比当初大唐的赵王李元霸也差不了多少。他当众夸下海口,说大唐所有的将官有一个算一个,谁都不在话下,不信走着瞧!

  唐军一到,高惠真便打开城门,引着两千马队出城迎战。对大唐皇帝来说,对方这种战法当然求之不得了。总比敌人缩在城中,自已去攻好的多。于是唐军也派出来两千骑马兵,两军在安市城前对垒。

  江夏王李道宗脚伤刚刚好了一些,身为大唐宗室,他理当冲在前面。于是向皇帝请战,带了薛礼出来列阵。一见对方这只独眼龙的嚣张气焰,先把江夏王气火了。

  他当然知道凡是使锤的都有把子力气,但江夏王是一杆大槊,当然力气也不小。薛礼要出战,李道宗不允,说道,“本王要先会会他,不行了你再上去。”

  李道宗催马上去,二人马打盘旋开打。才两下子李道宗就退了回来,对薛礼道,“本王胳膊、手腕子都让这小子震麻了,你试试,别给我丢脸!”(未完待续。)

  请收藏:https://m.860bo.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