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百一十六章 俄国人都做不出来_腾飞我的航空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听着德约科维奇的问话,刘丛憨厚的笑容更加浓郁了:“这只是个模型,实际量产的部件要比这大得多。”

  “什么?你们已经开始量产第四代涡扇发动机风扇叶片?”

  不听这话还好,一听之下,德约科维奇整个人就跟碰到了什么不可描述的灵异事件一样,整个人都不由自主的颤栗起来。

  当然不是吓的,而是被惊到的。

  可刘丛却一脸奇怪的反问:“听说在喀喇昆仑山东麓演习的时候,贵国的军事观察员已经见过我们的运—17的最新改进型,上面所配备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WD—60ML就应用了这种风扇叶片,这款发动机的直径为米,涵道比为9,单片的长度大约米……额……你们不会真的不知道吧?”

  被这么一问,德约科维奇老脸不由得一红,不止是这位俄国的老专家如此,在场的俄国航空工业界的高管和专家们有一头算一头脸上都少都有些尴尬。

  他们还真不知道中国的腾飞集团居然量产了第四代涡扇发动机风扇叶片,如果知道这个消息,包括德约科维奇在内,整个来华的俄国航空工业界绝对不会如之前那般高高在上,而是会以一种更加平等的姿态来重新认识和接触那个被他们视为学生与后辈的中国航空工业。

  至于为什么,很简单,这种第四代涡扇发动机风扇叶片俄国人根本就做不出来。

  而放眼世界,真正能掌握这项技术的只有三家企业,美国的通用和普惠,再有就是英国的罗罗。

  除了这三大航发巨头外,剩下有一个算一个根本连边儿都摸不到,就更别说掌握了。

  若非如此,在这个地球上真正能生产涵道比在6以上的大推力航空发动机的也就只是这三大巨头了。

  说穿了,还是三大航发巨头掌握了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风扇叶片的核心技术,以此为基础才能把外涵道做得越来越大,直至将外涵道的推力占比提升到整台发动机推力的80%左右,从而形成大推力、低油耗、高可靠性、低噪音的第三代大涵道比大推力发动机。

  相比之下前苏联以及其继承者俄罗斯当然也想朝着大涵道比发展,可直到苏联解体,整个苏式体系内的大推力发动机也不过是安—124和安—225两款重型运输机上所配备的D—18T涡扇发动机。

  最大推力接近30吨,但涵道比却只有,在三大航发巨头普遍量产涵道比9以上的大推力发动机的当下,这个数值只能算是高涵道比,远远称不上大涵道比。

  至于继承苏联家业的俄罗斯到是想把更先进的大涵道比航空发动机给熬出来,问题是解体后持续的经济低迷彻底摧毁了苏联遗留的家底儿,以至于战斗民族空有雄心,却难以为继,只能停留在满是灰尘的设计稿以及航空工业界那些

  请收藏:https://m.860bo.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