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腾飞集团就能行吗?_腾飞我的航空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然了,这种依靠保形油箱改造成机体弹舱的想法很简单,理论上也不难,但实际做起来却极其复杂。

  首先保形油箱内部为了确保燃料能够平稳有序的提供给发动机,同时保证保形油箱的结构强度,内部是分成四个小隔舱的。

  这种小隔舱装些航空燃油到没问题,要是配属弹药的话就有点儿太小了。

  毕竟作为一款战斗轰炸,哪怕是用机体弹舱,飞一个架次,就带两火箭弹吧,那作战效率就不是低,而是低到男人沉默,女人流泪。

  其次,保型油箱的内部结构简单,除了油箱本身外,就是一个确保供油平衡的输油系统而已,再无其他多余的东西。

  机体弹舱就不不行了,因为加挂武器,需要保形机体弹舱内部拥有连同机体火控系统的电量线路,还得具备一定的整体控制系统,最关键的是外侧要开口,不然武器怎么亮出来?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那便是材料了。

  调整了内部结构,增加了配套设备,原有的保形油箱所使用的铝锂合金势必无法完成这样的重任,必然需要一种能够支撑起整体结构,又能控制住重量,同时将内部设备与武器载荷兼容在一起的高端材料。

  如此才能在设计软件以及风洞试验的加持下,勉强将这类积木组装般的机体保形弹舱完全成型。

  所以这东西并不是提出概念就能马上成型的简单部件,而是需要综合航空、材料、空气动力学、高端制造等等诸多顶级学科的系统性工程。

  换句话说,谁的家底儿厚,底子足,经验多,才能勉强伸手试试。

  美国的那几个航空巨头自不必说,F—117都已经满天飞了,B—2都开始神出鬼没了,F—22都快服役了,就连YF—35也已经有了原型机了,无论是家底还是经验都是妥妥的傲视群雄,独领风骚。

  正因为如此,这种利用进气道保形油箱改机体弹舱的事情,在这些美国航空巨头眼里根本就是个小玩意,根本就不是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想不想做的事情。

  若是苏联还活着的话,估计还能跟美国的航空巨头们掰掰手腕,毕竟苏联那些个航空设计局也不是白给的,问题是现如今集成苏联大部分遗产的俄国首要任务是解决饿肚子问题,其次才是怎么发展。

  如此一来,别说下一代作战飞机了,就是能保住苏联时代定型的几款机型就已经谢天谢地了,毕竟对苏—27系列飞机来说,内部“升级潜力”还很大,用三年,修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如此操作对达瓦里氏同志还是很哈拉少的。

  俄国因为经济问题半死不活的吃着老本,欧洲则是拿着一手好牌各种作死。

  本来欧洲几大CP弄出台风、阵风等先进三代机,趁热打铁上马下一代作战飞机正当其时,毕竟欧

  请收藏:https://m.860bo.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