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零三章 北风重工(6)_铁幕1925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二零三章北风重工(6)

  要想打赢战争,就必须强化军队的机动能力,正是战争需要加速了军用汽车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相对静止的战争,各国军队的机械化水平都很低,当时美军的机械化水平不过/军人,德军也才/军人。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称得上是一场运输战争,那时的机械化水平,德军将达到/军人,而美军则达到9kw/军人。

  吴安平的要求不高,一九二八年底,解放军只要达到3kw/军人就行。当然,这只是平均值,在个别主力部队,这一水平则是7kw/军人。照这样的水平,如果以现有五十万兵力计算,解放军全军约需装备六万辆军车,这并不是难以达成的目标。如果不再扩军,这一机械化水平甚至真有可能达到平均9kw/军人。

  二十年代前,军用汽车的发展只能算刚有萌芽。一战中,各国军队只有少量的运输车,而且都是民用汽车,其越野能力、可靠性、牵引能力等都是十分有限的。不过即便这样,在前线最初的几次战斗中,军用汽车都显示出巨大作用,所以各国都纷纷购买或征用民用汽车,为军队运输军需物资。

  当前,军用专用汽车的概念刚刚形成,应该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军用汽车才被大规模引入军队,大批量装备。这时期的军用汽车,都是利用民用汽车拼凑及改进而成,例如将四乘二或六乘四的民用汽车,改成四乘四和六乘六型,并且提高发动机功率、加强越野能力、改进灯光、喷涂橄榄绿。

  除去结构上的改进,汽车用途也扩大许多,既可以用作军队后勤运输车辆,又可以用作指挥、联络、通讯、牵引火炮、运载武器,以及其他工程作业车辆。

  二战最著名的军用越野车有德国的奔驰g-5和西比姆.瓦根t-166,以及美国的巴塔姆jeep和威利斯ma。北风重工定型的这几类军车,就是吴安平请洛夫娜委托产业联盟的几位机械专家,参考德国和美国的二战军车,特别改制及改进而成的,或许刚定型的这些型号,比不上二战德美原型车技术先进,但可靠性和适应性却强过许多。

  时代的差距如此巨大,吴安平并非拿不出更先进的设计,只是他觉得没有必要而已。

  其中主要的考量是为防止技术扩散,毕竟现在陇东集团在中高级技术岗位上,更多要依靠外国人,对这些人虽可以严防其将技术带出西北,但总不能强制其热爱中国,尤其是在中国可能与其祖国发生冲突的时候。所以更先进的设计,必须等到中国本土的技术人员成长起来,形成一定的规模,才有可能再引入升级。

  这些军车,每一辆都集成了几十甚至数百项相对这时代更先进的技术,也就是说,吴安平决

  请收藏:https://m.860bo.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