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三十三章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_隋末之万钧之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周易》,《春秋》,《论语》等等,共计十余本。

  但凡是有条件读书的,起码家里不会揭不开锅,往往在当地都是有些影响力的。

  姜万钧这么做,等于是在打广告。等到这些人回到乡里,即便不说姜万钧的好话,也不至于违心说坏话。

  另外,姜万钧也是希望,大家能将这些书带回去之后,慢慢像传承一样,将学问传播开来。

  或许眼下不会有太大的进展,但是姜万钧现在还不着急。

  姜万钧没有单独将书籍送给寒门子弟,尽管这才是他真实用意。但为了避免刺激那些世家子弟,姜万钧选择了一视同仁。

  这个时候激化矛盾是要不得的,寒门子弟还很弱小,将他们推到风尖浪口,他们未必能承受得住。

  而对于那些不是来参加考试,就是来游玩的士子,姜万钧也没有怠慢,不过他没有亲自下场,而是将褚遂良丢了出去。

  有鱼没鱼先捞上一网,结一份善缘,未来有可能会用到。

  世元历836年(乙亥年),大宁政和元年,十月初一。

  姜万钧署名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了。

  姜万钧首先重新阐述了“国家”一词的含义。

  国家是由领土,百姓,文化,政权这四个要素组成的,缺一不可。

  姜万钧重点强调的是“缺一不可”。

  在一些世家看来,他们才是最重要,最好别人都为他们服务。

  然而在姜万钧看来,他们或许肩负着文化传承这个任务,抛开这一点,他们和普通百姓没什么两样。

  在这里,姜万钧再次强调了百姓的重要性。

  在着重解释了这四个要素之后,姜万钧为大宁政权的合法性画了一条红线。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如果天下百姓陷于贫困,朝不保夕,那么上天赐给大宁的禄位就会永远终止。

  这既是姜万钧对百姓的承诺,也是对文武百官以及后世之君的警告。

  姜万钧可以接受将皇权装到“笼子”里,而且也愿意主动钻进“笼子”。

  但“天意”的解释权不能完全被别人掌控,“天意”都归你们解释了,那到底谁才是秉承了上天的意志?

  动不动上天就示警这还得了?

  姜万钧不想每次发生自然灾害,都要搞出一场“地震”。

  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他并没有选择直接挑战这个文明体系的意思,而是选择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了一些“私货”,将百姓的福祉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慢慢来取替“天象示警”说。

  这一次抡才大典,对于姜万钧来说,是撬动这个世界的杠杆。

  姜万钧这样一篇文章放出去,反响很平淡,姜万钧到不觉得意外。

  他是说给百姓听的,百姓短时间内还无法理解,自然不会有什么反应。

  “陛下,李唐的代表入城了。”宫宁攥着手上的情报,急匆匆走了进来。

  这一次李唐派出了三十多人来参加抡才大典,房玄龄,杜如晦,两位赫然在列。

  不过让姜万钧稍感意外的是,带队的竟然是李密,这就有点意思了。

  李密的野心,姜万钧不信李渊看不出来,让李密带队,是不是一种试探呢?

  还有罗艺也归降李唐了,历史上的李密和罗艺最后都选择了叛唐。

  请收藏:https://m.860bo.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