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授课(作收五百加更)_小司农gl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知识大致说过。

  而容朝的科举制度与明清的很大区别便是它是分科取士的,分科便有进士科、明经科等的区别。而进士科与明经科等科目的区别又在与考试内容上的区别,其中科举考试的儒家经典分为大、中、小三经,每经的书籍也不相同。

  不过容朝对于科举的管理方面跟明清一样严格,不仅有糊名制度、回避制度、誊抄制度,连监考官跟改卷的考官都不是同一批人,这极大限度地展现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

  而对于不参加科举考试的皇室子弟而言,最低的限度是在学习《孝经》、《论语》等基础儒学经典的情况下,大经至少习一本,中经和小经习两本。

  温善穿越来后把高考前夕的文科生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拼命背书。背多了再加上夫子解释其中的教义、再指点一二,她也就慢慢地累积了不少知识。

  对于前世流传的《仪礼》原文如何,温善是不得而知了,只因从她接触四书五经开始便听闻太上皇在位时,便曾几次大修古籍、重撰经典,里面的内容多有变更,至于原版倒也还有,可也仅藏了几本在弘文馆、崇文馆等处。

  “你打算在此教我?”邺婴之也不知温善在想些什么,那双浅褐色的眼瞳深邃得让她以为是一双乌黑的瞳色。

  “怎会?小郡主这边请。”温善道。

  邺婴之听她喊了好几遍“小郡主”,虽然王府上下也这么喊,可那都是喊了许多年的。可她与温善相差不过一岁,却总觉得在温善的眼中自己仍旧是一个孩子,不由得反驳道:“我可不小了。”

  “小郡主指的是哪儿不小了?”

  “哪儿都不小了!”

  温善的目光在她的身上轻轻扫了一遍,道:“我知道了。”

  邺婴之觉得自己已经把话说明白了,便不再纠结此事,她的心思已经飞到了温宅的庭园中去了。

  温家的前厅与中堂是连在一块儿的,穿过中堂便与北堂相望,而北堂之后基本上是外人止步的地方,温善自然不会带着邺婴之到那边去,而是往东到了东堂。

  东堂除了作为观景的厅堂接待客人外,也是藏书之处,典藏了不少书画。不过温家的来客少,除了偶尔拜访的温善的同窗和在太府寺为官时结识的一些官员外,便只有贺家的人会前来。故而温善也是很久没将人领到这东堂来了。

  邺婴之进了东堂便可直接看见对面的池子,正因为它的东面是用的木门,当全部门打开后,视野便十分开阔。她无视左右高高的书架子,穿过门跑外头去,随后转身朝温善惊叹道:“温宅的庭园可比我的沐芳院好许多了!”

  温善腹诽:可许王府的后花园那却是十处温家的庭园也比不上的。

  眼见邺婴之忘了自己来此的目的,赵铃连忙提醒:“小郡主,你今日来可不是玩耍来了。”

  这盆冷水泼得邺婴之的兴致大减,她看了温善一眼,发现后者走向了东堂左边的书架子处,将她带来的《仪礼》放下,一副准备开始教书的模样,她这才回到东堂。

  其实温善平日里除了与人探讨学问外,也没正儿八经地教过书,好在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她决定先看看邺婴之的水平再说。她先让邺婴之从最简单的背诵开始,然而邺婴之眨巴着眼:“忘了。”

  温善一滞,也不生气,而是拿出本《三字经》给她,道:“没关系,我们从最简单的开始背。”

  邺婴之觉得温善是在歧视她,她气呼呼地看着温善,老实拿起《仪礼》开始读几遍。这些年她要背的书太多了,《仪礼》在她很早以前就背过,不过转眼就忘,或许再多读几遍就能背出来了。

  请收藏:https://m.860bo.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