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一十一章 逃离虎穴1_落日孤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要员、智囊团的大大小小的诸葛们汗颜含羞。令人骄傲的是,一个方先觉、一个第10军,一个衡阳城,曾经使日军的一号作战险些折戟沉沙,大打折扣。这就难道还不够吗?

  满怀最后希望的蒋介石在8月8日凌晨4时即起床默默地祷告,期盼第10军转危为安。10时许,航委会转来衡阳前线空军侦察报告:“衡阳城内已经不见人迹”。蒋先生已经知道:衡阳,陷落了。他面部没有任何表情,任何话也没有说,只是无力地靠在椅子背上,两只手安静地扶在椅把上。见此情景,蒋的机要秘书俞国华轻轻地带上门出去,挡住一切拜会到访与公事,悄悄地通知此时不要接进任何电话、报告。1小时过去了,2小时过去了……屏息静听,屋里没有一丝动静。俞国华轻轻将门开了一条缝,但见蒋介石还是那样坐在那里。这一天,蒋介石在日记里写道:“悲痛之切实为从来所未有也。”

  从此,衡阳和方先觉的结局成为抗战史上的一块硬伤,成为欲说还休的复杂话题。它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史上划下了一道长长的痕迹;它带出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传说;它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第10军与方先觉处在那么一个十字路口上,弹尽援绝,众多的伤兵成为一个巨大的负担,从人道主义的角度,从人性的高度来看,方先觉能不放下武器吗?方先觉只能背负骂名,做个断头英雄都做不成,他成就了轰轰烈烈的大事情,却要划上一个尴尬难堪的结局。即使是再杰出的任务,在这场灾难面前,也无法按自己的意志来塑造自己的本色形象。历史就这样怪异地将各种预料不到的因素和力量纠结到了一块,阴差阳错,鬼使神差,悄悄地改变的历史的运行轨迹,也无可逆转地改变了相关人们的命运。

  其实,历史本来就是一个多面体,历史的论断就在人们阅读历史的感受之中。真正的历史也从来就不是那么泾渭分明。泾渭分明的历史令人置疑,有太多的斧凿和附加。可衡阳保卫战本来就是一段可歌可泣而又扑朔迷离、耐人咀嚼、况味良多的迷人故事……

  抗战时期著名的重庆《扫荡报》曾在自己的社论中这样写道:“衡阳,这一度成为全世界注视中心的城市,在我们的抗战史中,曾占有辉煌之一页。提起衡阳,称得上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在国外,这个城市与中国军队英勇善战的英名永远流传。”当然,给衡阳带来如此盛誉的,是方先觉将军率领的国民党第10军官兵为保卫衡阳而进行47天浴血奋战的英雄壮举。

  1944年中秋节傍晚,天高气爽,片片黄叶不是随风飘落在衡阳城南郊天主教堂围墙外大草坪上。几个当地逃难回来的小孩子在玩耍着。这时,

  请收藏:https://m.860bo.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