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8.按部就班的四年_最终诊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和有三宝,教授、病例、图书馆”,老教授们自己工作起来很拼,对后辈要求也十分严格。现在,协和医院已经几乎没什么人知道他是基础医学出身了,他的经历也是不可复制的。

  风湿免疫这棵树上,还有很多果子可摘

  上世纪90年代初,曾小峰在国内率先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方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该疗法如今在国内外都已是常规操作,但当时做出这种尝试,就相当于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曾小峰还报道了许多国际上都非常罕见、国内第一的病例,如SLE合并大动脉炎、SLE合并奴卡氏菌感染、干燥综合征合并淀粉样变性,等等。他回忆,那时候想出成果“很容易”,就好像一棵树上结满了果子,你伸手就能摘到,别的学科果子都被摘得差不多了,只有风湿免疫这棵树还有不少果子没被人摘。“但你必须踩着梯子爬上去才能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发现这些果子,然后努力把它摘下来。”

  曾小峰始终谨遵张乃峥教授“踏踏实实做好临床工作”的教诲,一头扎进临床,沉心钻研。他从不放弃精进自我,曾专程去国外学习如何更规范地做临床研究。同时,他还在坚持进行基础研究方面的工作。

  1999年,曾小峰又“摘”到了新的“果子”。那一年,他就带领团队与国际同步建立了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检测方法,这在国际上都是全新的突破。可惜的是,当时大家都没有商业头脑,没有申请专利、进行商业开发,结果被国外抢先注册了专利。曾小峰笑称,“当年要是有了专利,我现在可能根本就不用坐这儿了。而我们现在使用这个试剂盒,还要给外国人付费。”

  其实,曾小峰在风湿学界还有许多第一。他第一个提出超声检查可用于风湿病的诊断及治疗评估,并在1998年发表了学术论文;第一个建立了抗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蛋白酶3(PR3)的检测方法并用于血管炎的诊断,等等。

  协和风湿免疫科的成长,

  就是中国风湿事业发展进程缩影

  今年是北京协和医院建院100周年。风湿免疫科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尽管只有40多年历史,但已成长为协和医院的一个品牌科室和对外名片。在曾小峰看来,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映射了我国风湿免疫学科发展的过程。

  人才辈出的协和风湿团队

  我国风湿免疫专业是被誉为中国风湿病学之父的张乃峥教授主导创建的。上世纪50年代末,他就开始从事风湿免疫专业,并推动学科的建设和普及;1979年在协和医院着手创建风湿免疫专科,次年正式建科。自此,中国风湿免疫专业才得以稳健发展。

  

  请收藏:https://m.860bo.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