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77章 诏书制书不一门(第二更)_带着系统来大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要,有李易就有钱。”苏颋说句大实话。

  整个大唐的事情,始终是李易在推动,包括全民识字,至少京兆府差不多完成了。

  等过几年,陛下找来的学医之人和京兆府冒出来的那么多人,大唐遍地能瞧病。

  宋璟透过额外给政事堂加的玻璃窗户看外面,阳光斜着照进来,光线中有细小的东西在动。

  “李易似乎总能找到平日看不见的尘埃,他像不像太阳光?”宋璟给出个很高的评价。

  “他阴损着呢,跟太阳比?他自己不动手,出主意折腾我们。

  我看新的籼稻他种不好了怎么办?他可是夸下海口,在关中一年两季籼稻,还能追种一次其他作物。

  给他能的,地不需要整?稻根不用沤和翻?时间耽误了。”

  毕构如今学到了不少知识,知道为什么不能赶着稻子和麦子的生长周期连续种。

  割完了,剩下的稻茬和麦茬影响下一次种植,一般都是放水沤泡。

  不然按照新弄回来的稻种,在南方,一年可以收获六次。

  说是生长周期五十天,加上收割和翻地的时间,六次没问题。

  而关中地区,给出八个月的时间,岂不是能种四回?

  实际上不行啊,差太多了。

  “隆择你幸灾乐祸,小心李易知道。”宋璟开玩笑。

  “你们不说他上哪知道去?老夫就要看看他怎么种的。”毕构较真,他不信。

  “赶紧把民间的邮政弄出来,再去管李易要邮票,邮票先发下去,等下次驿站要邮票的时候把第一次卖邮票的钱带回来。”

  苏颋不去考虑关中水稻怎么种的事情,摆在眼前的是驿站一旦布置好,得立即发挥作用。

  大家都在等,知道十里一驿有多厉害。

  一旦驿站全部设立完毕,百姓出行就有了安全保障。

  驿站对百姓开放,只要在不是偏僻无人烟的地方走十里,就会有一个驿站供安身。

  至于说有路不走,非要翻山,好几百里遇不到一个驿站,那就没办法了。

  之前还说怎么让大唐其他地方的百姓如京兆府一般有个喝热水的地方。

  这不就有了,十里不远,甚至可以提供黑面包。

  比如三分之一个黑面包,百姓有吃有喝,拿着自己的户籍凭证和公验。

  驿站的人要记下来,面包给谁了,写上,不然会出现虚报的情况。

  三个人商量起驿站帮助百姓的细节,夏天和冬天是否提供住宿,给面包的时候给多少。

  面包里要不要放一点盐?或者是驿站提供咸菜。

  如何入账,怎样防止驿站的人谎报、虚报、贪墨。

  一件件事情都需要完善,还找人来一起想。

  邮票没问题了,需要给李家庄子的邮票印刷费。

  “就给他个本钱,不许他私自印刷往外低价卖。”

  天将将黑的时候,准备下班,毕构作总结。

  在一群人的面前他对李家庄子表现得十分强硬,一副我能够压制住李家庄子的模样。

  宋璟和苏颋低头,其他官员点头,反正你是宰辅,你说啥咱们就听着,你厉害。

  “今天就这样,诸位回家,今晚李易能回庄子,明日早,老夫去与他说,定要叫他知道规矩。”

  毕构很满意,散会,他乘车回家,盘算今天晚上家中会吃什么。

  请收藏:https://m.860bo.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