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54章 林河,自以为是主角_我只想安静地抄书啊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圈子里,不少影评人都对《那些年》挺感兴趣的。

  他们感兴趣的不是《那些年》会讲一个什么故事,而是想通过篇幅更长、投资更多的《那些年》,来判断海明威的导演功力到底能打多少分,上限在哪里。

  而且,《百花深处》终究不是商业向的。

  《那些年》却是一部商业化电影。

  是要付费点播的。

  商业化电影的叙事套路、风格,都和文艺向的电影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让李三鸣简单地说,文艺向的电影就是要带着观众去经历,去感受,去体悟,去思考。

  而商业化的电影呢?则是利用感官刺激,让观众或者大笑、或者紧张,或者爽、爽、爽到底。

  从开头这一分钟多点来看,李三鸣觉得这部电影的开头是成功了。

  代入感,是让观众乖乖地坐着看完一部电影的重要因素。

  有了代入感,才会分享主角的痛苦和喜悦,才会为主角感到紧张,沉浸在剧情之中。

  《那些年》的开头这一分多钟,塑造人物非常成功,短短的几个镜头和几句对白,就让主角的性格鲜明起来——虽然还不够立体,但是已经很有辨识度,足够吸引人了。

  因为主角展现出来的这个形象,非常具有代表性。

  不是指主角喜欢玩音乐。

  而是,比如“我以为我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是这样的”、“但实际上,我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是这样的。”

  作为一个成年人,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想起自己少年时的心情,而会心一笑。

  而年轻人也会心有戚戚。

  因为这是几乎每个青少年都会经历的,自我认知与他人对自己认知的冲突。

  还有,主角喜欢音乐,有着似乎很狂妄的梦想。

  虽然,表现形式有点夸张。

  但电影本就是艺术的夸张。

  说实话,人不狂妄枉少年。

  谁年轻时没有一点不切实际的梦想呢。

  谁年轻时没被嘲笑,没被误解过呢。

  海明威正是找到了这些最有共性的东西,才能让观众很快地产生代入感。

  同时,对白里的一些用词也挺有趣,不死板,很有生活气息。

  镜头回转到当下,姜佑曦扮演的主角身处数十、上百名学生中。

  然后画面定格。

  这副画面中,有人骑自行车,有人坐在父亲的摩托车后座,有学生在走路,有男生女生偷偷摸摸地牵着手。

  众生相。

  姜佑曦的头顶出现字幕:林河,自以为是主角。

  这字幕明显是手写体,像一个普通高中生的字迹,不算多好,但是很奔放。

  给人的感觉是,这是主角自己写的字。

  李三鸣又忍不住嘴角抽了抽。

  然后画面继续流动。

  在接下来,海明威继续用简洁明快的手法,寥寥几个镜头和画外音,就很生动地介绍了男主角的四个朋友。

  男配1,喜欢漫画的肥宅,成绩不好,经常受辱,家

  请收藏:https://m.860bo.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