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百八十四章 流口水_重启激荡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尼古拉耶维奇和俄联邦主导的“500天经济改革”(注1),更是将之前摆在台面下的私有化公然放到了阳光下,前不久甚至放开了金融行业的外资管制,现在外资银行在莫斯科已经遍地开花。

  傅松的联合银行也在莫斯科成立了分公司,另外他还通过季霍米罗夫成立了一家所谓的“内资”银行。

  通过这两家银行,傅松将这几年赚取的大部分卢布陆续兑换成美元,同时不断地入股、收购苏联境内的优质企业。

  尽管趁机搜刮了不少好东西,但傅松却知道真正的大头还在后面呢,等到苏联解体,各主要加盟共和国在私有化的康庄大道上策马狂奔,那才是盛宴的开始。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钱固然重要,不过傅松更关心的还是人才,所以傅松连时差都没时间倒,第二天一大早便把刘闲林喊了过来。

  傅松将一大摞资料扔到刘闲林面前,“老刘,你先看看这些。喝点什么?咖啡还是伏特加?”

  “茶吧,咖啡喝不惯。”刘闲林直接无视了伏特加三个字,大清早的喝伏特加,我的脑子又没瓦特!

  刘闲林拿起资料翻了翻,眼睛瞪得老大:“这是……,苏联科研机构的资料?哪来的?”

  傅松道:“葛寿文买来的。”

  “买来的?”刘闲林若有所思,一边看目录一边道:“应该是买来的,很多科研机构都是保密单位,这里面居然都有。乖乖,到底是老大哥,家底丰厚,光科研院所就有4500多家,加上各大高校、企业的科研机构……,妈呀,起码上万家!”

  傅松看他口水都快流了一地,笑道:“老刘,你先别眼馋了。要说眼馋,我比你眼馋。你是搞技术的,今天找你过来,就是想让你从中优中选优,挑一些我们用得上的。其实按照我的意思,是真想把上面的这些科研机构和专家都打包弄回国,不过你也知道,这是不现实的。”

  整个苏联十几个加盟共和国,拥有上万家科研机构,一百五十多万科研人员。

  其中30-50岁的科研人员占总数的40%左右,30-40岁的人数占20%还多,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年龄结构,小于30岁的经验不足,大于50岁的精力不足,30-50岁正是科研人员的黄金年纪。

  傅松上辈子曾在往上看过有人分析,从苏联解体到1995年,将近8万名学者和科研人员移民国外,直接导致经济损失(国家培养所花费的费用)高达600亿美元(注2),平均到每个人头上是75万美元,而如果在欧美培养如此规模的人才力量,至少需要花费1万亿美元。

  即便在中国物价更便宜,培养如此规模的科研人才所花费的资金也是个天文数字,关键是中国至少在未来二十年内都没这个条件,至于为什么,问就是没那么多钱。

  所以,葛大爷那句话说的简直太对了,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

  人才!

  傅松知道人才宝贵,别人就不知道了?

  苏联解体后,高级专家基本上都移民去了德国、以色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

  去中国的也有,但因为中国太穷,有心无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无数优秀人才被欧美国家和企业招募走。

  欧美吃肉,中国跟在后面捡骨头喝汤,即便如此,兔子也吃得不亦乐乎。

  说一千道一万,就像泡妞儿一样,你没钱,妞儿凭什么让你泡?难道凭你脸大活好?

  只有财大才能器粗,反过来那就是耍流氓了!

  傅松提前准备了那么多钱,又在沐城海边建了大片的专家别墅,就是为了跟欧美国家争上一争!

  他这边多争取到一个专家学者,欧美那边就会少一个,中国也会比上一辈子多一科研力量。

  请收藏:https://m.860bo.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