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八四五章 多歧路,今安在(四)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下好像是为了确认,走到孟松麓身边问道:“兄弟,你和我是不是在哪见过?”

  孟松麓笑道:“海州一别,已有数年。倒是之前在报纸上,闻过柱兄名字。知你一开始在阜宁,后往种植园做事,不想如今在这里见到。你亦是去檀香山的?”

  孟铁柱一拍脑袋,笑道:“哦哦哦,想起来了,想起来。你是那个均田的是吧?”

  孟松麓略微有些尴尬,看来自己给孟铁柱留下的印象并不深,但自己对此人的印象可是挺深的。

  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当初明显是嘲讽的那个“复宗法制,让嫡子继承,交税让弟弟们移民海外开拓”的想法,孟松麓曾经在苦闷绝望中觉得貌似还真有可行之处。

  印象中,这个孟铁柱挺爱嘲讽人的,这一次倒是没怎么嘲讽,而是提及去檀香山的事。

  “兴国公说得好,我们是吏,你是官儿。我们得听你的。种田、垦殖、管理、造船、建筑、医生……我们都算是实学吏。”

  “兴国公说要找个秀才带我们,原来竟是你。”

  孟松麓听着“你是官、我们吏”这话,一时怔住。

  按照他们学派的设想,分斋教育到京城的成均馆毕业后,都是要按照各自的专业,分配到各县担任县吏的。

  眼下这三四十号人,看着不起眼,但怕是都是这些年新学教育里第三流人才的佼佼者呢,而且看年纪都不是毛头小子,估计都是这些年崭露头角的人物。

  新学学生,第一流的去科学院;二流的进军队海军;三流的散落四方,当职员。

  大顺的科举制度,有利地促进了大顺的海外开拓。

  因为实学人才都是边缘人,做不得官,只能离开“天下”的范围,去天下之外,寻找机会。

  都说人生烦恼识字始。

  一群人要是压根不识字,懵懵懂懂也就过一辈子了。

  可要是识字了,那就总得找点希望、寻点奔头,很多人往海外冲,也有很多人逐渐崭露头角。

  真要论起来,孟松麓觉得,就这些人,其实搭一个州牧的班子,肯定是没问题的。

  虽没做过官,但有的在种植园管几百几千人、有的在公司做仓库管理负责拢账、有的多半当过军官退下来了。

  倒是自己,相形见绌,虽传承师门学问,但具体实践上,也只是参与管理过那24万亩土地的乡社。

  好在自己对典籍、制度、礼法、音乐这些东西,都有所了解。

  这既是公司资助的性质,也是半官方的性质,自己说话还是好使的。虽然每年大顺在海外死很多人,但自己这种挂了名的、且参与半官方活动的,大顺的法律还是有效的。

  孟松麓想了一下,忽然问道:“柱兄,你去檀香山,竟是为何?出于义?出于利?兴国公征调你的时候,有何感想?”

  孟铁柱想都没想,回道:“喜不

  请收藏:https://m.860bo.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