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六十二章 如何评定科研水平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迎新晚会结束,日子又回归了正常的节奏。

  许秋继续带着韩嘉莹做实验。

  其实,他也想过,要不要干脆把收尾工作,直接丢给学姐或者学妹,然后他自己去新的领域进发,比如研究“非富勒烯衍生物受体”。

  最终他还是没有做出这样的决定,原因有很多:

  首先,他现在进行的聚合物给体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成熟,有很多同类型的工作可以借鉴。

  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翻一翻文献,或许就能从其他人的工作中获得灵感。

  但是非富勒烯衍生物受体的相关研究较少,而且从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来看,成功的案例不多。

  借鉴他人的工作,很可能把自己也带到沟里去。

  而且,很多相关文献都是五六年前的。

  因为魏老师只会给他们近期领域内发表的文献,所以许秋需要自主检索、研读文献,会消耗比较长的时间。

  最近他文献阅读的重心,就偏向于非富勒烯领域,但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

  其次,从魏老师的角度来看。

  他刚刚回国建立课题组,在前期是需要大量文章的,总不能一直拿他在米国时期的研究成果充当门面吧。

  魏老师对文章是非常渴求的,陈婉清之前用“三元共混”、“三元共轭共聚物”来水文章。

  他内心其实是看不上这样的成果,但最终还是妥协了。

  反观许秋的体系,就算把实验交给陈婉清、韩嘉莹做,到头来写文章的事情,还是要落在他的头上。

  学姐写文章的能力有些捉急,而学妹还没有写过文章。

  而且,这样还不好分配一作,总不能每篇都弄共一吧。

  最后,站在许秋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

  他也是需要文章的,因为文章不仅关乎他研究生期间的评优评奖,也关乎到他未来的晋升之路。

  毕竟,现在国内科研圈的整体氛围,还是看重文章数量以及文章质量的。

  这种评定科研工作者能力的手段,较为简单粗暴,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考虑到不同领域的差异,其实并不能非常客观的评定其科研水平。

  但就如同高考一样,亦存在很多的问题,但现阶段就是没有另外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代替它。

  究其本质,每个人的能力水平,并不像游戏中那样可以数值化、量化,评定人员也都是肉眼凡胎,不能一眼看出这个人的能力如何。

  像高考,就只能搞一刀切,先用成绩大致分个类,进了大学你们再蹦跶去吧。

  科研圈子也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研究领域,同为做科研的,不同领域之间的差异非常大。

  不以文章论高低,就必须要同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

  但每次考核都派三五个同行业专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因为同一领域的专家,一个学校一般也就一两个人,要凑齐三五

  请收藏:https://m.860bo.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