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章 还人情的引路_大明英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郑海珠在这个万历四十八年的七月,不是只惦记着拉鲁府朱以派参与自己珠宝海贸的事。

  她当然留心着京师的动静。

  蝴蝶翅膀改变的抚顺战役结果,直接导致了萨尔浒战役没有发生,但历史车轮这微微一偏,看起来并未能让万历皇帝朱翊钧多活几年。

  这位大明王朝最为后世诟病的天子,很快就要龙驭宾天了。

  郑海珠从松江出发来兖州前,去与黄尊素夫妇辞行时,黄尊素隐约流露出忧心忡忡、又跃跃欲试的姿态,显然说明,留在京师官场的东林派,已将朝中敏感的讯息,传回江南。

  五年来,已成黄家挚友的郑海珠,对东林派的活动,也大致清楚。高攀龙、邹元标、赵南星这些领军人物,在野讲学的同时,与京师的东林门徒始终保持通气。

  旁观者清,何况来自后世的旁观者。

  郑海珠确信,这些东林人,面上表现得不屑与齐、楚、浙党争权夺利,其实一心惦记着辅左新君、进新班子这档子事儿。

  运河兖州码头边,郑海珠迎到了董其昌,以及陪伴他前往京师的嫡长孙,十六岁的董庭。

  董其昌在士林中的形象,始终是个书画收藏与鉴赏家。

  他与热爱西学的徐光启一样,不掺和各党派争斗,只因身在吴地,多少倾向于东林派一些。

  他又做过太子朱常洛的老师,当年颇得朱常洛喜欢,故而自诩清流、力挺太子的东林派,也与他为善。

  太子眼看就要继承大统的节骨眼儿上,董其昌以应邀鉴赏书画、拜访同年为名进京,士林中人都揣摩得出,此公多半要凭太子昔日老师的背景,起复了。

  至少在礼部能有个好位子。

  董氏祖孙一到驿馆安顿下来,董其昌就命董庭去请郑海珠来叙话。

  信里头不能讲的,当面可以交代原委了。

  “郑夫人,浙党要作最后一搏,往松江开关之事上泼污水,由头与女真人偷盗火器有关。浙党的意思是,松江离辽东不远,当年官运钱粮军饷去辽东,山东和南直隶是唯二的两个码头,如今登州仍是军港,松江却和福建漳州一样成了海贸港口,女真人扮作海商进到南直隶,防不胜防,你们这回着了女真人的道,就是明证。”

  郑海珠心道,自己曾经和黄尊素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

  党争真是不可理喻。

  “董公,闹鞑子与开关有什么关系?隆庆爷前头,海禁是铁律,倭寇还不是闹得凶?鞑子越来越有本事了,哪里堵得住,强军守土、经略辽东,才是要务。”

  董其昌啜一口茶,不置可否地“唔”一声。

  郑海珠的辩白,与黄尊素听说弹劾时的质问,如出一辙。

  道理是这么回事,但与反对派讲道理,就是浪费时间。

  这般认知,董其昌多年前位列进士二甲第一名、进入翰林院后,不久就明白了。

  如

  请收藏:https://m.860bo.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