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初到渔村_穿越1933年(百合ABO)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养吸收能力也更强,所以虽然好几天未进食,吃了这一点食物,她已经能够支撑身体的运转,于是便离开屋子,她要观察一下老妇人口中的吴家村。

  推开门,扑面而来的是潮湿又带着海水特有咸味的海风,这个村子很贫穷,老妇人家周围有十几个泥巴、木头、茅草搭建的小房子,有很多木头架子,上面晾晒着鱼干,气味有些难闻。

  村民晒得皮肤黝黑,男女老幼都打着赤脚,看向周景的目光有一些古怪,他们低声用一种非常艰涩的方言交谈,似乎是在议论周景的模样打扮。

  “老人家,我帮你干活吧。”周景找到正在编织渔网的老妇人。

  “不用了,你刚醒过来,好好休息。”

  “我已经好了总不能吃白食吧。”

  周景在厨房转悠了一圈,发现柴垛跟前有几根木头,似乎是刚被拖回来,还没来得及劈开,于是她便抄起放在柴垛上的斧头,手起斧落,一根碗口粗的木头,轻轻松松便被她剁成两段。

  老妇人愣住,震惊地说:“没想到姑娘你力气这么大。”

  “所以您看,我是能帮忙的吧。”周景摸摸后脑勺。

  她只是力气大,并没什么技巧,老妇人放下手里的活计,教她怎么劈柴,两人这教学之间,拉进了关系,周景后知后觉想起了自己还没告诉人家自己的名字,老妇人倒是不在意,说自己随夫姓,村里人都叫她吴叁娘,她丈夫叫吴荣,大家都教他荣伯,而且荣伯还是吴家村的村长。

  晚上,荣伯回来,他是村里唯一读过书的人,所以和周景更有共同语言,听说她是从海外回来,眼里冒出光芒,激动地问:

  “这么说周姑娘你会洋文了?”

  “如果英文、法文我都会。”以前在学院,语言课可是她的优势科目。

  “太好了,能拜托周姑娘教一教村里的孩子洋文吗?就是英国人说的话就行。”荣伯搓搓手,诚恳拜托。

  周景愣了一下,问:“为什么要学洋文呢?”在她的所学中,旧时代中国农村可是很保守的,很长时间还在学四书五经,怎么会学起洋文来。

  “你不知道,现在城里招工,会洋文的话,能进洋人开的工厂,工钱也能多一些。”荣伯解释道。

  周景立刻问:“您说的城里是哪里?”

  “香港呗,还能是哪儿,现在那里是洋人的地盘。”荣伯回答。

  周景心里惊喜不已,她记得两百年前,香港可是整个东亚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如果能去香港,也不枉自己穿越一趟,总不可能一直窝在小小的渔村里。

  于是周景答应了村长荣伯的请求,做了渔村的学堂老师,整个村子的小孩们都来跟着她念书,学习英文,虽然这些孩子都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是学习简单的日常用语还不算特别困难。

  在她的教导下,不少孩子都会用英文说“你好”“再见”“爸爸”“妈妈”这些日常用语。

  时间过了一个月,某天荣伯兴冲冲来到学堂,说是城里有家棉纺厂在招工,他准备带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去试试,周景提出要一起去,荣伯自然答应。

  在渔村的这段时间,周景把原来的衣服换了下来,穿的是叁婶的旧衣服,这次去城里,她重新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衣服。

  他们坐着渔船,在海里颠簸了一个多小时后,来到了码头,这里和周景想象中相差甚远,并没有壮观的邮轮,只有几艘铁皮船,大部分都是渔船,询问荣伯才知道,这里是专门卸载渔获物的,不是远洋大船进出香港的码头。

  上了岸,周景更是皱眉,这里太脏了,污水遍地,一不小心就踩到了腐烂的内脏,她还穿着皮靴呢,荣伯和几个小孩都穿着布鞋,似乎一点都不介意这里的环境,反而非常开心,荣伯一边走一边用土话跟孩子们说:

  “一定要好好表现,进了城里的工厂,就能争钱了,攒下洋票子,以后娶媳妇,不用再跟你阿爸一样出海打鱼,靠天吃饭……”

  算了,自己恐怕体会不到小渔村里的人向往大城市的心境,周景叹气,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如愿以偿吧。

  请收藏:https://m.860bo.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