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四六四章 和谈,厚礼_鉴宝秘术txt下载全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更是一件艺术品,一件晚清大师级水准的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的兴起时间已不可考,目前多认为其于唐宋时期滥觞,兴盛于明清。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有文曰:“世重黄杨木以其无火也。用水试之,沉则无火。凡取此木,必寻隐晦夜无一星,伐之则不裂。”

  将黄杨木雕的采伐描绘得十分玄秘。

  目前所知现存时代最早的黄杨木雕作品为元至正二年的《铁拐李》,其雕刻精湛,造型生动,人物传神,刻画细腻,是黄杨木雕精品之作,现存于故宫博物院。

  宋元以后直至清代,黄杨木雕产地主要集中于江浙的温城与乐清,又以乐清最为著名。

  相传乐清黄杨木雕起源于当地盛行的“龙档”上的樟木人物像,后经过几代人的探索、总结,至清末时,乐清黄杨木雕已发展成一个成熟的工艺品产业。

  晚清时,木雕大师朱子常将木雕技艺进行了改进,使乐清黄杨木雕的观赏性更强、艺术性更高,并逐渐脱离“龙档”上雕刻人物的固有形态,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朱子常擅长创作佛像、童子、历史人物等题材的木雕作品,形态逼真、巧夺天工。

  《五子戏弥勒》《布袋和尚》《济公和尚》等作品在1910年的蓝鲸南洋劝业会和1915年的美国旧金山博览会上获多个奖项,正如《虞初近志》载:“子常雕刻绝精”、“神态如生,了无斧凿痕迹”。

  而这个黄杨木雕盒子,如果张天元没有看错的话,应该就是这朱子常的作品。

  朱子常之后,涌现出众多优秀的黄杨木雕艺术家如叶阜如、王凤祚、叶一舟等,他们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为下一代传承人奠定了基础,确立了艺术的门槛。

  在为数众多的黄杨木雕艺人中,以乐清王凤祚为代表的王氏家族先后三代从事黄杨木雕创作,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学艺经历成就了他们的各自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使传统黄杨木雕获得了继承与新生。

  被誉为黄杨木雕“一代宗师”的王凤祚师承朱子常,他的作品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面目传神,十分动人。

  他是第一位将产生于乡野的黄杨木雕手工艺提升到艺术的高度来进行理性思考和艺术实践的黄杨木雕艺术家。

  在黄杨木上动刀雕刻前,王凤祚先生均要先塑泥稿,在泥稿上反复琢磨、修改完毕后,才在黄杨木上雕刻。

  因其卓绝的艺术成就,他曾受聘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十年,并被称作“现代黄杨木雕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他的经典代表作《苏武牧羊》曾代表中国参加在前苏联举办的“社会主义造型艺术展览会”,并被列宁格勒博物馆收藏。

  此外,王凤祚先生还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黄杨木雕作品,如《李逵杀虎》《牛郎织女》等,极大地开拓了黄杨木雕艺术的题材范围,为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拓展了发展渠道。

  王凤祚先生不仅自己孜孜不倦、“刀耕不辍”,还倾力培养了包括7个子女以及孙、侄在内的黄杨木雕艺术家群体,为黄杨木雕艺术事业的继承与弘扬培养了后继力量。

  这个王凤祚大师在眼前的黄杨木雕盒子之上也留下了自己宝贵的雕刻。

  大概是因为这个盒子曾经有一小部分受损过,然后被这位大师给修理了一下。

  请收藏:https://m.860bo.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