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三章普世补丁_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啤酒馆政变发生之后,希特勒被逮捕,不过由于审判的法官非常欣赏希特勒的“国家主义”理念,希特勒仅仅被判了5年监禁。不过海伦娜知道,如果历史线没有发生偏移的话,仅仅9个月之后,希特勒就会被释放,而被取缔的纳粹党也会重建。

  对于应该怎么对待小胡子和他的党派,海伦娜思索了很久。

  按照群体心理学观点,如果一个群体中的成员拥有极其相似的观点,那么这种观点就会在不断自我震荡中被不断放大,最终走向极端。

  《凡尔赛条约》的屈辱加上鲁尔危机中法国的蛮横,正使得德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正在不断发酵,民族主义倾向已然成为了德国社会各个阶层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政治势力想要在德国获得大多数阶层的认可,就必须绑架这种沸腾的民族主义情绪,同时也被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所绑架。

  因此,想要阻止带有强烈民族主义倾向的政治势力在德国上台,在海伦娜看来,实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阻止了纳粹党上台,也会有其他类似的势力上台。

  进入近代以来,“民族主义”这个词可谓让人又爱又恨。它既是现代国家存在的基础,又是很多动荡和灾难的根源。

  说到“民族主义”这个概念,就必须先谈到“人民主权”这个概念。

  古代的君主制国家,实施的都是“君主主权”,即国家为君主所有。在这一概念下,国家是君主的私人财产,国家的整合靠的主要是君主的权利。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既是农耕区族群的皇帝,又是游牧区族群的大可汗(全称是“皇帝天可汗”),唐帝国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能同时控制农耕区和游牧区的大帝国。到了清代,由于中国疆域的进一步扩展,皇帝的身份就更多了。清代皇帝既是女真的族长,又是中原的皇帝,又是蒙古的大汗,还是西藏的宗教领袖。

  这对古人来说并不会导致对国家认知的错乱,如果问这个国家里的居民:“你们为什么是同一个国家的人啊?”他们只要直接回答:“我们都是某某君主的臣民。”就行了。

  到了近代,这一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人民主权”的观念开始取代“君主主权”,国家不再是君主的所有物,而成了全体人民的共有物。这时候要定位一个“国家”,就必须先定位“人民”。

  只有回答了谁是这个国家的“人民”,并且被定位者也认同这一定位,依托“人民主权”构建的现代国家才能存在下去。否则国民对国家的认知就会发生混乱,国家也就失去了内在凝聚力,只能走向解体。为什么封建时代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很稳固,但到近代以后哈布斯堡统治的奥匈帝国却出现了凝聚力问题?原因就在于此。

  

  请收藏:https://m.860bo.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