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五十五章交替升级_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德国新型坦克的研发问题上,海伦娜一直是有着比较强烈的紧迫感的。所以这边一号坦克批量生产,那边新一代坦克的研发工作已经被海伦娜提上了日程。不过为了在推动技术快速的同时保证德国随时有成熟可靠的装备可用,在规划德国未来的坦克的科技树时,海伦娜并不准备在每一代的产品上都搞技术大跃进,她更中意的是一种渐进式的提升和跨越式的发展交替进行的发展路线。

  我们知道,在上个位面的冷战时期,苏联无论是综合经济实力还是综合科技实力都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相差甚远。但就是在这种非常不利的整体实力对比下,苏联的地面装甲力量却在冷战的绝大部分时期里,都维持着对西方国家的双重优势:不仅在全体装备上有规模优势,而且在尖端装备上有质量优势。

  苏联装甲部队对北约国家的这种双重优势一直被维持到了80年代。事实上,直到1988年美国的(装备莱茵金属授权的*********)服役,北约国家的坦克才第一次真正在火力、防护、机动这三大性能上压倒了苏联同时期的王牌装备。而此时苏联这只疲惫的红色巨熊已经行将就木,实在无力再完成新一代坦克的研发了。

  虽然因为部分技术与西方存在差距,以及为了优先保证主要性能不得不在某些次要方面做出妥协,苏联坦克在具体设计上也有很多槽点和缺陷,这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坦克的设计思路逐渐和苏联分道扬镳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冷战时期残酷的军备竞赛中,苏联愣是依靠自身相对有限的技术储备,一次次走在了西方坦克的前面,这在海伦娜看来无疑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在海伦娜眼中,上个位面苏联的坦克工业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除了在苏联的军事理论和国家战略中,以坦克为核心的装甲部队拥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以至于能够获得巨大的资源倾斜之外。和苏联在坦克研制中相对合理的路线规划也是分不开的。

  纵观上个位面冷战中两大阵营的坦克发展路线,我们不难发现:相比于西方国家,苏联坦克在迭代中明显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是相对较高的迭代频次,第二是每次迭代都有相对合理的技术跨度,第三是上下代产品间一般都有较好的技术继承性。

  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上个位面的冷战中,苏联坦克平台的大升级和子系统的大升级是交叉进行的。这一代坦克在继承相对成熟的子系统的基础上,重点升级升级武器平台;下一代一般就会在继承相对成熟的武器平台的基础上,重点升级子系统。这样就既保证了新坦克性能的大幅度升级,又充分吸收了已经在前代坦克上验证成熟的设计经验。

  请收藏:https://m.860bo.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